乐山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 2024-02-04 16:29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统计:
打印 分享到 :

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省委十二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决策部署,牢牢稳住“三农”基本盘,落地落板“七个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农业农村“十七件事”,锚定农业强市“九强”目标,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用力写好“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地方实践答卷,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全市一产增加值308.3亿元、同比增长4.2%,居全省第5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6%,增幅全省排名2位。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坚守底线红线,稳产保供更牢。

1.粮食作物扩面增产。制定《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乐山片区实施方案》,实施“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十年行动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2.1万亩、改造提升6.1万亩。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稻谷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9%,成功创建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开展“嘉州粮仓杯”粮油增产大比武,举办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研讨会,承办全省“天府粮仓”建设技术到田现场推进会、全省旱地油菜全程机械化现场会。抽调428名农技人员,组建11个大队106个分队,包县包片开展技术服务,全市粮食作物实现亩均374.7公斤,4个县入围成都平原优质水稻产业集群,1个县入围川中川南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产业集群,全年种植粮食336.7万亩、产量125.4万吨,产量增幅居全省第5位。

2.“菜篮子”稳产保供。实施能繁母猪补贴、仔猪补栏补贴、新增产能补贴和贷款贴息四项激励政策,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基地42个,创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国家级35个、省级139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场部级1个、省级20个,全年生猪出栏281.8万头,同比增长2.2%,增幅居全省第2位。推进西南禽蛋交易中心建设,厚全集团成为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唯一鸡蛋供应商,新建投产肉(奶)牛养殖场9个,牛、羊、禽、蛋出栏3.51万头、35.76万只、4404.99万只、16.42万吨。成功举办全省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现场观摩会,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5000亩,建成西南片区最大的集中成片商品鱼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斑点叉尾鮰(钳鱼)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尾水治理2.1万亩,全年水产品产量13.93万吨、同比增长4.08%,全省排名第四。举办中国魔芋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全省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议,种植蔬菜106.6万亩,总量保持稳定,“菜篮子”市场供应充足。

3.耕地保护支撑有力。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以长牙齿的硬举措守护好沃野良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召开耕地保护、“大棚房”回潮反弹问题整治工作会议9次,印发《乐山市2023年耕地恢复补充工作方案》,分解下达耕地恢复补充任务4.153万亩,恢复完成耕地5.27万亩,超额完成任务。严格落实农村村民建住房动土必报、建设必批、开工必到、过程必管、查处必严“五必”制度,全年审批宅基地2321宗409.82亩。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不与粮争地,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优先保障粮食生产,按照作物种类和适宜粮经复合特性,采取直接还田种粮、粮经轮作种粮、间套作种粮三种方式,全年分类优化改造农业种植园地7.34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08.7%。建立撂荒地整治长效工作机制,班子成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回头看”督导,坚决防止撂荒反弹,确保耕地满插满栽,实现撂荒地“动态清零”。

(二)突出园区引领,特色产业更旺。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巩固川西南早茶、晚熟柑橘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效,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全国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示范现场会,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超过680万亩(其中茶叶140万亩、晚熟柑橘46万亩、道地中药材38万亩),“峨眉山茶”品牌价值达46.44亿元,获评“世界高端绿茶发源地”。实施“夏秋茶产业倍增计划”,出台支持夏秋茶发展的十二条措施,改造低产低效茶园7.9万亩,全年茶叶产量15万吨、产值98亿元(其中出口茶产量3.9万吨,出口货值11.47亿元),同比增长1.4%、8.9%,综合产值320亿元。实施晚熟柑橘“五改三提”行动,改造柑橘基地3.16万亩,全年柑橘产量40.8万吨、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8.8%、7.6%。实施中药材“三带六品”建设,干货产量9.8万吨、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2.1%,5.1%。

2.加快建设农业园区。坚持以粮为主、粮经饲统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将园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建立“月听汇报、季度分析、半年拉练、全年评比”机制,以片区为单元、产业为支撑、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抓手,创新开展乡村振兴发展拉练,拿出3000万元奖补激励先进,实施23个乡村振兴拉练项目,完成投资29.94亿元。在“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方案的指引下,深入实施“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2023年晋升省级五星级园区1个、四星级园区1个、三星级园区3个,拟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获评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典型市,夹江县、井研县获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典型县。全市现有1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占比达五成。

3.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新突破,井研县入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公示名单,峨眉山市双福镇、五通桥区西坝镇,分别成功申报国家、省级产业强镇,成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广“农业+”产业融合新模式,市中区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重点县,峨眉山市、夹江县创建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获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千年禅茶·忆在峨眉”入选2023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行大渡河风景道·探人与自然之谜”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沙湾铜河乡村记忆综合体、马边雪口山流域农文旅融合示范区、井研“生态蒲亭·水美乡村”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三)坚持示范引领,发展质效更优。

1.推进示范创建。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等4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制定《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坚定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39名市领导挂联74个重点镇村。夹江县被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中区被评为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金口河区被评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五通桥区西坝镇、犍为县清溪镇、井研县研经镇3个乡镇被评为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0个村被评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9个村被评为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2个。

2.唱响农业品牌。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新立项大球盖菇-马铃薯套作、玉米魔芋复合栽培等技术规程10项,新认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22个,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达89个。稳步推进名特优新和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发展,已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4个。完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体系,1个区域品牌、4个企业品牌、3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23年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峨眉山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9个县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2个县已完成现场复核考评,即将实现全市全域创建。全年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9%。

3.建设宜居乡村。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创新开展环境卫生“五清”行动和建制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行动,113个场镇实现路整平、地扫净、服务好、治污染、面貌新目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4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9.3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49%,废旧农膜回收率为87.87%。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38个,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9339户,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74%。推动微信小程序“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普及,入驻1143个行政村(社区),服务27.9万人。继续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果,深化“四清四无”行动,增殖放流珍稀濒危鱼类和经济鱼类166.9万尾。

(四)深化改革创新,农村活力更强。

1.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印发《乐山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的十条措施》,成功申报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6个,全市服务组织892个(年服务能力万亩以上40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26万亩次,服务小农户15.9万户。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组织农民合作社名录库清理、项目排查、空壳社排查,全市纳入名录库管理的合作社4477家,全年新增省级示范社18家,总数达141家。稳步推进家庭农场发展,全市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12808家,全年新增省级示范场18家,总数达167家。强化龙头企业内培外引,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1家、四川省“链主型”企业5家,新申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厚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2.重点改革不断深化。召开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制定《乐山市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23年工作要点》,按照“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工作要求,明确21项重点改革任务。支持夹江县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指导并推荐市中区、夹江县开展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调研工作,市级和市中区调研报告均获得市(州)组和县(市、区)组三等奖。学习贯彻省政府发布规范农村宅基地范围及面积标准通告,摸清辖区内所属地域类型。在犍为县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制定了试点方案,预计2024年6月全面完成试点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租赁农用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率较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依托成都农交所乐山所,逐步构建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已建立县级服务中心4个、镇级服务站19个、村级服务点210个,累计实现交易额6.32亿元。

3.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深入开展集体资产提质增效行动,开展新增资源资产未纳入台账管理、合同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清理整改,切实整治农村集体资产流失行为,排查出新增资源资产未纳入台账管理涉及金额718.57万元,已整改608.58万元;清理农村集体经济不规范合同214件,已整改143件;财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完整、流于形式的村206个,已整改199个。积极拓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功能,探索开展项目全链条管理,平台全年实现在线支付7.6万笔,资金7.9亿元。探索形成了资源开发、资产盘活、股份合作等八类发展模式,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07万亩,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57个,占比50.3%(截至目前账面数据)。

(五)夯实基础支撑,发展后劲更足。

1.强化项目资金支撑。积极争取中省涉农资金,全年争取到位上级资金10.55亿元;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累计进入发改委专项债重大项目库58个项目,发行涉农专项债7.74亿元。积极引入金融活水,全市累计担保贷款42.93亿元,惠及4118户。聚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园区等重点,牵头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等8个市重点项目,计划投资32.59亿元,完成投资37.98亿元,完成率116.5%。

2.强化人才培育支撑。围绕全面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突出优先保障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的培育需求开展省市县分类培训。开设高素质农民培训班26个,市、县培训1214人。省下达我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任务535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种植业生产经营专题培训2期,市农业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开展养殖(畜禽、水产)生产经营专题培训3期,超额完成任务,培训699人。会同5个市级部门联合评审,认定命名60名市级农村致富带头人,30人认定为第三批省级农村致富带头人。协助省厅承办十期“天府粮仓”讲堂,共培训县(市、区)干部6000人。

3.强化种业创新支撑。完成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农作物种质资源成功入库国家资源库262个,选育的嘉乐玉818、乐青808、金牛玉998等3个玉米新品种和乐油1757、乐油9号等2个油菜新品种已通过审定(登记),春、秋两季农作物种子抽样130个、合格率100%。完成全国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录入系统数据508条,完成乌金猪、峨边花牛、峨眉黑鸡、四川山地乌骨鸡(沐川型)4个国省级遗传资源目录品种的精准鉴定和保种场(区)确定,编制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在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系统内完成1688条信息录入,完成了省上下达我市1452个主体数的任务。印发种业监管执法活动实施方案,组织监管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经营门店1086家,立案查处案件6件,罚款3.3万元。

二、2024年工作打算

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紧扣“一核两翼三区”战略布局和“重大产业项目质效年”经济工作主基点,实施现代农业强基提质行动,全力构建“1334”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力争一产增加值增速达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7%。

(一)守住粮猪安全底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聚力实施“嘉州良田”建设行动和种业振兴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天府粮仓”的示范片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9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27万吨以上。持续优化畜禽产能布局,推进生猪生产“一心两带两园区”建设,培育以夹江县为核心的全省蛋鸡优势主产区,加快建设一批全省生猪产业现代化重点县。落实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政策,做好生猪产能调控和疫病防控,推动畜牧水产绿色转型,力争生猪出栏在280万头左右,禽蛋产量增幅保持在5%以上,水产品产量增幅保持在3%以上,牛、羊、禽保持正增长。

(二)挖掘特色产业潜力。壮大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以“三链同构”赋能“1334”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7”行动方案》落地落实。筹办第五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做好“三茶统筹”文章,做大夏秋茶集群,打造高山绿茶产业核心区、精制川茶出口引领示范区、茉莉花茶产业优势区,提升“井研柑橘”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壮大乐山十大道地中药材,打造盆地边缘山地药材优势区。将“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作为“天府粮仓·千园创建”行动的乐山答卷,持续推进3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新培育(晋升)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以上。

(三)加快推进联农带农。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实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赋予农民更充分的财产权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尽可能共享改革红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年内培育认定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00家。

(四)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统筹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和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环境卫生“五清”行动,强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促进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配套、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争创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村5个、示范村50个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